刘后利,男,汉族,1916年1月8日生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县蔡甸镇柏林庄上肖湾,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上届荣誉理事长。
学习及工作简历:
1939年7月毕业于原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获学士学位;1946年6月、1948年2月先后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州立大学研究生院,分别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1939年9月至1943年6月在原中央大学农学院任助教,筹办该校农艺系农经组,并兼任该校柏溪分校实习农场场长。
留学回国后于1948年9月担任武汉大学农学院教授,兼任该院农艺系代理系主任;1950年筹办武汉大学农学院茶业专修科,兼任该科副主任。
1953年院系调整时并入华中农学院(现为新葡萄官网登录入口),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与此同时,在原华中农科所筹建了油料作物研究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的前身),并开展了油菜育种研究。先后任新葡萄官网登录入口农学系副主任、作物遗传育种教研组组长、遗传学教研室主任、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所长(兼油菜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
主要贡献:
1.刘后利教授从事油菜遗传育种教学科研工作长达50余年,是中国油菜科学的创导者和奠基人。他创建了包括白菜型、芥菜型、甘蓝型三大类型的中国油菜分类系统,并系统研究其遗传进化。他在中国首次提出以发展甘蓝型油菜生产为主要方向。此后,中国油菜种植面积和总产均居世界首位,单产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2.先后主持和参与育成了甘蓝型油菜新品种华油1号、2号、3号、5号、6号、8号、9号、11号、12号、13号等优良品种10余个,在长江流域各省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系统研究甘蓝型黄籽油菜遗传育种长达15年,并育成中国第一个甘蓝型黄籽高含油量油菜新品种“华黄1号”以及一大批高含油量种质资源。
3.先后编著和主编学术专著20余本,其中代表性著作有:《中国油菜栽培》(1964)、《油菜育种》(全国高等农业院校通用教材:《作物育种各论》1979,1995,2003)、《中国自然科学年鉴》(1988)、《油菜遗传和育种》(1985)、《油菜及其相关词条》(《中国大百科全书》,1996;《中国农业百科全书》,1997)、《油料作物名词汇编》(1992)、《农作物品质育种》(1999)、《油菜遗传育种学》(2000)、《作物育种学论丛》(2001)等。先后在国内外专业书刊杂志上发表科学论文100余篇(第一作者)。
4.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各类专业人才,共有硕士26人、博士10人、博士后1人、研究生班毕业生25人。这些人才大部分已成为国内外农学各类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教授,油菜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王汉中研究员等。
社会职务和各种荣誉:
1.1953年在武汉大学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先后担任新葡萄官网登录入口民盟小组长、支委、正副主任委员等职务,曾任民盟湖北省省委委员和顾问。
2.湖北省政协委员、常委,并兼任农林组组长;湖北省人大代表、常委。
3.先后担任中华农学会理事、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副理事长、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遗传学会理事、湖北省农学会理事和副理事长、湖北省遗传学会理事、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
4.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一、二届委员;全国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顾问、湖北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顾问,湖北省种子协会顾问。
5.1984-1987年连续4年获新葡萄官网登录入口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1985年获农业部部属重点院校优秀教师;1987、1989、1990各年先后获得国家教委和湖北省教委授予优秀教学质量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次,国家教委授予优秀教学质量特等奖一次。1990年获国家教委从事高校工作40年荣誉证书,同年获中华农学会从事农业教育工作50周年荣誉证书; 1990年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全国教育工会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同年获国家人事部和农业部联合颁发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奖章;1991年获国务院首批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何梁何利科学基金会科学技术进步奖。